close

福和D/S現場勘查

福和D/S基地位於基隆路及羅斯福路交叉口附近,未來預計低層樓為變電所及停車空間,上層則是輸變電工程處、輸變電北施處及核火工程處的新辦公大樓。本案地下室採用RC構造,變電設施樓層(1F4F)採用SRC構造,高層辦公樓層則用SS構造,大樓外層以垂直遮陽板做遮蔽,中間部分也有螺旋管狀天井增加內部照度。本案初步評估設計可達鑽石級綠建築標準。

        經由張森德課長、現場主辦及營造廠人員介紹,本案目前已完成基樁工程及連續壁工程施作,結構物上部吊掛了兩節鋼柱並安裝好塔吊設備;下部則先舖上一層2000psi的臨時樓板供綁紮第一層梁柱鋼筋及其他工項施作,待第一層樓板完工後

即打掉臨時樓板,開始以逆打工法(向下開挖地下結構並同時向上吊掛上層鋼結構)執行建築物施工。

P_20180709_143840.jpg

進工地前先於工安告示牌前察看基本訊息,並接受工安管理員之宣導。

P_20180709_144012.jpg

目前地上已吊掛兩節鋼柱,待地面樓板完成後即可開始逆打工法施作(上下同時施作)。中間塔吊須於颱風期間做好防颱準備。

P_20180709_144055.jpg

以四條黃色粗橫線及中間四方紅格子模擬鋼樑及鋼柱,展示營造過程中之施工台架具有良好安全性(護欄)

P_20180709_145108.jpg

基地北側靠近基隆路一面之地下室僅有一層樓深(放置變壓器處),因此以較便宜之預壘樁施作擋土。

P_20180709_145128.jpg

注意樑柱接頭的鋼筋配置及彎勾角度是否符合設計圖,另外也要注意鋼筋交接處是否皆有鐵絲固定。

P_20180709_145302.jpg

注意斷尾螺栓是否有確實斷尾以達到應有的強度。(圖中即有未斷尾之螺栓,因此需再補強)

P_20180709_150155.jpg

於鋼樑管線開孔處綁上斜向的補強鋼筋,以解決應力集中問題。

P_20180709_151807.jpg

SRC柱上有防爆拉桿,以防止灌漿時過大的側壓力使鋼結構損壞。另外於適當距離開小孔以利灌漿時空氣排出。

P_20180709_151925.jpg

圖中間處之灰色填滿圓孔為混凝土灌漿口。此SRC柱採由下往上之壓力灌漿工法,可降低混凝土之氣泡及蜂窩現象,提高混凝土之強度。

P_20180709_150731.jpg

由圖可看到H型鋼藉由兩塊接合板及螺栓進行接合。

 

蘇東D/S平立面審查會議

平立面圖審查會訂於契約需求書內,目的是確認建築師所繪之建築物平面圖及立面圖設計是否符合契約要求,甚至進一步可以就台電專業領域部分建議更改設計圖;建築師方面也可以利用此機會展示設計理念及考量,若遇到設計方向與台電想法不同時,也可以利用此會議表達設計之困難之處,以達成共識。

        這次的平立面審查會議由土一組蔡經理主持,與會的有土一組、變電組、線一組等等,廠商部分則有張仲誼建築師及俊貿營造代表。

P_20180711_100700.jpg

(一)、屋頂太陽能板之爭議

        根據台電建築工程須知106年修正版第四章第十七條規定:「凡本公司新建建築,其建築面積達500 ,其屋頂均應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施,其太陽光電設置面積應達其建築面積50%。惟各單位自行評估後,因基地地形、遮陰、日照限制或其他特殊理由及困難,經主管副總經理或執行長核可後得減設或免設。」此建築設計面積大約為1400 ,因此根據規定須設置至少700 之太陽發電設施。然而建築師經考量後認為太陽發電設施不管怎麼設計都無法滿足規定,原因是屋突所佔區域以及女兒牆和屋突區域造成之陰影遮蔽量已過大,而屋突處又受限於面積過小且裝設太陽能板後維修不易之因素,不適合擺設太陽發電設施,因此期望可以用高效率之太陽能板彌補面積不足之缺失。

        台電方面認為此契約為統包設計案,因此建築師有義務提出合理之設計圖滿足業主需求,且上次開技術服務會議時已有委員質疑建築師之頂樓設計可能無法達到太陽能光電之面積要求,請建築師提出改善。因此台電方面認為若建築師無法達到契約之面積要求,則需依比例扣款。

P_20180719_094536.jpg

        以我的觀點,先撇除此條文是否合理的情況,既然建築師之設計無法達到契約要求,業主對於廠商未完成之項目執行扣款是非常合理之行為,因此當我在會議中看到建築師明確知道契約要求而無法滿足契約要求時,卻可以如此理直氣壯的拒絕台電扣款,真的讓我非常訝異。會議中建築師為了閃躲扣款,甚至提出裝設無效用之裝飾玻璃來滿足50%面積規定之建議,我個人認為實在荒謬至極,心裡想著如此不平等的條約究竟誰會接受。但是就合約方面探討,太陽能光電畢竟追求的是發電功率,若合約上只單純以面積做考量,不免讓人懷疑只是「作秀」的意圖,因此我認為合約上關於太陽能面板之要求應以發電功率為主而面積為輔,發電功率之要求也應隨科技之進步調整,如此除了可減少爭議問題,也可以免於徒留形式的綠建築設計。

(二)、聯外T型涵洞之設計

        變電所與現場既設管線原本是以T型涵洞作為設計連接處,然而線路組考量到地下電纜轉彎之彎曲半徑,認為T型之設計無法滿足轉彎半徑之要求,因此建議以兩條圓弧形之曲線管路取代T型涵洞。此決議已於前次會議達成共識,然而廠商這次準備的圖面為尚未更改之設計圖,因此也提醒了我之後會議要確認所有人之圖面皆已更新到達成共識之最新版,以免造成溝通上之誤解。

(三)、出口涵洞之通風格柵是否改為人孔蓋

        蘇東D/S出口涵洞原設計為一人孔蓋及一通風格柵,而線路組考量到格柵設計難免有雨水、樹葉甚至老鼠等等的外在因素侵入,可能影響涵洞內設備之維護,因此建議將通風格柵改成人孔蓋。人孔蓋的優點在於有效阻隔外在異物入侵,然而長期關閉卻也可能造成通風不良的結果。線路組表示通常345kV之洞道比較需要冷卻設計來維持送電容量;161kV之電纜發熱量較低,洞道通常無冷卻設施之設計必要,因此此處應當不必設立通風格柵降低溫度,而應以防止外在異物入侵為首要考量要點。

        此處是否需要以格柵設計,我認為線路組之論點非常明確且實際,後續可以再參考看看其他變電所之出口涵洞設計,並再確認通風格柵的散熱功能是否有必要設於此處。

(四)、重力百葉之設計

        蘇東D/S基地臨海,建築師考量海邊季風甚至颱風期間之強風吹襲,可能影響變電所室內,因此以重力式百葉設計導風口。重力式導風口在一般情況下為開啟的狀態,直到風速大於設計數值時,強風就會將葉片向上推擠而達到關閉的效果。我認為此設計構造簡單卻又非常實用,非常適合較少維護之偏遠變電所,然而此設計也要定時確定百葉開關功能是否正常,否則若強風將其關閉後卡住導致無法開啟,則會讓變電所內部無法通風換氣。

P_20180720_091354.jpg

 

林口~東林線路測量勘查

        這次與土建一組勘測課一同前往林口~東林執行#31連接站以及周邊數支鐵塔的水準測量。過去鐵塔工程測量受到科技的限制,必須將選定測量點至鐵塔間的障礙物去除(例如砍伐樹木),甚至測量人員還需配戴反射稜鏡攀爬至鐵塔上方,增加測量風險。現今受惠於GPS及全測站儀的發明普及,不僅省去了過去要由遠處水準點引測的時間,更省去了砍伐樹林或去除障礙物的麻煩,最重要的是測量結果可保持在非常高的精度。

        目前勘測課測量鐵塔,通常是以全測站儀量測地線的兩支(若方形橫擔則四支)橫擔位置座標,再以內業處裡畫出鐵塔位置。鐵塔高程注重的是最下面那支橫擔(三相電塔取第三支橫擔)的位置,以方便設計單位畫出架空線的曲線圖(防止與既設建物或林木過近),而橫擔的高程可以用地線高度及鐵塔型號來推算,或者直接量測橫擔高程,因此通常勘測課會直接量測第三支橫擔位置減少內業計算。

 

P_20180713_110512.jpg

第一步先設定臨時水準點,若礙於測量地點為私有地時,可以找尋路面的鐵釘做簡易替代。

P_20180713_095730.jpg

第二步為架設GPS,由目鏡向下對準水準點後,GPS可快速提供出該地座標及高程,並記錄下來。

P_20180713_110621.jpg

使用GPS的同時也要量測GPS系統與地面的高程距離。勘測課測量此高程時礙於機械本身的阻擋,可能有傾斜誤差。

P_20180713_103518.jpg

GPS儀器拆除並裝設全測站儀於三腳架上,裝設好後即輸入GPS獲得的水準點資料。

P_20180713_100743.jpg

選定兩臨時水準點經GPS測量後,其中一點以菱鏡標竿架設於臨時水準點上,標竿通常以三角架固定以減少人為誤差。

P_20180713_103557.jpg

以全測站儀測量兩點距離,以對照GPS獲得之數據。

P_20180713_101402.jpg

完成以上步驟後,即可開始用全測站儀量測物體高程及距離。

P_20180713_131317.jpg

由現場獲得之數據最後再由內業整理彙整,以修正過去航照圖與現地測量結果的不同。

 

這次與勘測課至林口測量鐵塔,是我進入土木領域後第一次在現場看到GPS及測量儀器,內心感到無比的新鮮,特別是聽到大哥們說這台全測站儀雖然要價七八十萬,但其精準度可以高達每兩公里誤差兩公分,令我非常讚嘆現在科技的進步。而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以現地鐵釘來當作水準點,雖然可以防止與地主的糾紛,但畢竟釘頭還是有一定的面積,因此可能造成GPS定位的誤差;除此之外,以尺規量測GPS與地面水準點的高程差時,尺規礙於GPS本體的阻饒導致測量數值並非垂直高度,而有些許的偏移角,可能造成數毫米的誤差,也間接影響了最後數據的判讀,因此我認為若之後需要更精確的數據時,可以加強此兩項人為誤差的排除。

 

松江一次變電所結構計算書

        碩班期間我是就讀於結構組,然而過去自己所學卻僅限於課堂上的計算或是法規的閱讀,因此直到張課長提供了變電所的結構計算書給我參考時,我內心非常興奮,特別是看到過去結構動力學的CQC法則真的應用於實際構造物,以及變電所真的實際參考耐震規定計算各項係數是否符合規定時,才感覺過去學校的知識終於可以現實結合。而以下我也對此結構計算書上可能之錯誤提出想法。

(一)、地震力係數

        根據內政部頒布之「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其中第二章的靜力分析法建議鋼筋混凝土建築物之基本震動週期可以以0.07 計算,其中 為基面至屋頂面高度(單位為公尺)。然而松江一次計算書表格卻誤寫成0.075 ,可能造成設計者之誤用或讀者之誤解,如下圖。

P_20180716_101512.jpg

(二)、垂直地震力計算

        根據耐震設計規範之垂直地震力計算,將Sad=0.3及Fu=2.2361代入後所得到之比值0.134,因此代入規範判別式(C2-11a),得到之比值同樣為0.134,最後將此值代入(C2-10)後得到:Kz為0.1436

P_20180716_101526.jpg

另一方面柱的垂直地震力計算中,其S_DS之數值應代入0.6而並非0.8,如此會使設計過於保守。

 

 

        以我對於耐震規範的理解,垂直地震力可以視為一種載重來處理,因此若將垂直地震力計算錯誤,可能會影響到載重代入的值進而影響最後計算結果。雖然目前看來結構計算書所得到的值都比我的想法還保守,因此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未來若遇到計算書代入較不保守之值時,影響可能就會很大;另一方面,或許此結構過程在數值程式裡實際代入的值是正確無誤的,而僅僅是做成書面報告送審時的文書問題。

        現在我對於結構計算書的理解仍非常粗淺,對於計算過程的質疑也僅僅是以外行人的層面,未來希望有機會可以再於土一組學習更全面的結構技能,使自己觀看重要報告書時可以更有把握,甚至是由數值計算過程檢查而並非只是從文字報告書上抓漏洞而已。

 

 

        在土一組印象最深刻的一天就是711日颱風假那天了。那天由於瑪麗亞颱風來襲,罕見發生了新北市宣布停班停課而台北市正常上班上課的狀況,因此那天早上心中有點不平衡,上班後發現一同來土一組實習的另外四個人都放假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態更讓我內心落寞。就在我還未完全調適好心情時,張森德課長帶我一起參加了蘇東D/S平立面審查會議。這個會議是我第一次參加含有建築師及廠商的會,內心覺得非常新鮮。會議過程中除了見識到台電與乙方各自為了維護權益而發生的小爭論外,也間接學習到了很多土木實務面還有建築設計理念。會議結束後張課長也提供了蘇東D/S相關契約及設計圖,為我解答了許多會議中不解的問題,以及提點我許多可能發生爭議的點(例如建築師可能會將冷卻機房下的預壘樁混入擋土的預壘樁一同計價),讓我這天收穫非常大。最神奇的是,早上內心本來還很哀怨的我,下班時甚至發自內心慶幸自己今天有來上班,除了驚嘆人生遭遇的不可預測外,也很感謝張課長讓我有這個經歷。

 

這次還有另一個很有印象卻沒打在實習報告裡面的事

就是跟勘測課出去測量時

有一段時間剛好大家各做各的事我不知道要跟誰

結果有一個大哥主動過來跟我聊

但我當時一直疑惑為啥他拿標竿的方式有點怪

甚至偶爾還會用小草測量或是把標竿整個轉過來測量

問他的時候他又說這是他獨特測量方式啥的

 

沒想到後來另一個大哥過來跟我說

「你沒發現我們都不跟他說話嗎

因為他根本什麼都不會

只會拿標竿而已

我當時看你跟他討論問題 心裡就想說你完蛋了」

最後這句話雖然很嚴肅但我聽起來覺得卻覺得有點有趣的好笑XD

哎呀

這時也想起之前在五段實習時常常主動問人問題後

當下覺得怪  事後也發現根本問錯人的狀況

看來要在工作上判斷誰是強者也是一門學問要學習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工地小 的頭像
    工地小

    阿琨的部落格

    工地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